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明清戲曲專題上
SEMINAR ON MING-CHING OPERA(1)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戲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曾永義 
課號
CHIN7209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60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9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4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以專題方式進行講授。主要有三大方向:
(一)、中國戲曲史問題:抬出重要而眾說紛紜或懸而未決之問題加以釐清,如「戲 曲」、「南戲」、「北劇」之名稱、淵源、形成、流播(發展)等系列研究討論。

(二)、中國戲曲語言旋律與音樂旋律問題:講解各項要素及其彼此融合關係,如字數(正字、襯字)、句數(增句、減句)、句式(意義形式、音節形式、詞組結構)、韻協(戲曲音韻)、對偶(對聯)、平仄等,皆逐一舉例分析。

(三)、戲曲理論專題:如「務頭」、「排場」、「當行本色」等問題,深入討論。
 

課程目標
本學期課程承緒上學期之元明戲曲專題研究課程,著重於南戲北劇在明清時期的演變與發展之論述。 
課程要求
閱讀名家劇本、專家學者論文。
期末書面報告佔70%,課堂討論與平時出席狀況30%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《從腔調說到崑劇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2。
《戲曲源流新論》,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2000。
《參軍戲與元雜劇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92。
《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88。
《詩歌與戲曲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88。 
參考書目
1. 2009,《洪昇及其長生殿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。
2. 2008,《戲曲之雅俗•折子與流派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。
3. 2008,《戲曲腔調新探》,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:文化藝術出版社。
4. 2008,《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:學術理念編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5. 2008,《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:學術進程編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6. 2008,《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7. 2007,《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。
8. 2004,《戲曲與歌劇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。
9. 2003,《俗文學概論》,台北:三民書局。
10. 2002,《從腔調說到崑劇》,台北:國家出版社。
11. 2000,《戲曲源流新論》,台北: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12. 1999,《明雜劇概論》,台北:學海出版社。
13. 1997,《論說戲曲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14. 1992,《參軍戲與元雜劇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15. 1991,《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》,台北:正中書局。
16. 1988,《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17. 1988,《詩歌與戲曲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18. 1987,《說民藝》,台北:幼獅文藝。
19. 1984,《清洪昉思先生昇年譜》,台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
20. 1981,《蒙元的新詩-元人散曲》,台北:時報文化出版。
21. 1980,《說俗文學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22. 1979,《明雜劇概論》,台北:學海書局。
23. 1976,《說戲曲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24. 1975,《中國古典戲劇論集》,台北:聯經出版社。
25. 1971,《儀禮樂器車馬考》,台北:中華書局。
26. 1971,《明雜劇研究》,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。
27. 1969,《長生殿研究》,台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戲曲之本質:美學基礎、表演藝術(虛擬、象徵、程式) 
第2週
9/23  溫州腔新探 
第3週
9/30  海鹽腔新探 
第4週
10/07  餘姚腔新探 
第5週
10/14  弋陽腔新探及其流派考述 
第6週
10/21  梆子腔系新探 
第7週
10/28  皮黃腔系新探 
第8週
11/04  論說折子戲 
第9週
11/11  從格範、開呵、穿關到程式 
第10週
11/18  論說京劇流派藝術之建構 
第11週
11/25  論說戲曲雅俗之推移 
第12週
12/02  楊妃故事的發展及與之有關的文學 
第13週
12/09  長生殿排場研究 
第14週
12/16  從戲曲論說中國現代歌劇 
第15週
12/23  閩臺戲曲之傳承 
第16週
12/30  戲曲在臺灣五十年來之研究成果 
第17週
1/06  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